根据《方案》,云大将重点建设民族学一级学科、高原山地生态与地球环境学科群、边疆治理与地缘政治学科群、生命与分子科学学科群和天文学一级学科5个特色鲜明、优势显著、具备冲击世界一流的学科或学科群。所建学科不仅立足云南民族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地处边疆和紧邻南亚东南亚的资源优势和独特的区位优势,而且学科历史优秀、学术积淀深厚。
此外,我校还将创新学科建设组织模式,打破学科与学科之间、院系与院系之间、师生与师生之间的壁垒,围绕重大科学前沿问题和重大需求组建“学科特区”,推动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协同创新,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
师资队伍
建立人才改革试验示范区
云南大学将牢固树立人才优先发展观念,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设一流师资队伍。《方案》提到,我校将建立人才改革试验示范区,并扩大试验区自主权,在学科、队伍、平台、科研和国际交流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特殊机制、特殊保障,鼓励探索实施以合同管理为基础的多种形式的人才聘用、考核、评价、薪酬管理体制改革。
根据工作安排,2017~2018年云大将启动人才改革试验区建设,进一步落实用人自主权,积极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2019~2020年,云大人才改革试验示范区建设将初现成效,探索出灵活高效、保障有力的管理制度。
同时,我校将通过大力实施引才计划、完善校内高端人才培训体系、实施海外人才引智计划、完善高端人才延聘计划等构筑区域人才高地。并通过实施海外中青年优秀人才引进计划、实施校内中青年优秀人才培养计划等引育中青年优秀人才。
人才培养
将建立本科多元录取模式
根据《方案》,云南大学将优化专业结构,建设一流专业,并通过实施阅读计划、研究计划、参与学习计划、教研室振兴行动计划等创新一流人才培养模式。云大将以一流创新创业英才培养为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学分转换制度、学籍管理制度,并建设一批具有云南特色、国际通用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同时,我校将改革招生考试制度,以“‘高考+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为依据,建立本科多元录取模式。并推行“申请—专家推荐—考核”相结合的研究生综合评价制度改革,加大专业能力考核权重,简历“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机制。
此外,还将建立学校为主导、学院为主体、全员参与的优质生源基地,建立“先修课程体系”,建立有利于一流人才脱颖而出的选拔评价机制,着力提升生源质量。
《方案》还提出, 云大将推进校际选课试点,建立在线学习评价、学分互认、学籍流动、成果认证和终身学习档案管理机制,构建一流网络教学支持体系,并大力开发慕课资源。此外,将组建“南亚东南亚人才培养联盟”,并加强与国际知名大学合作。同时建立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设立跨学科博士生人才培养项目。
科学研究
围绕学校所建一流学科推进
云南大学将围绕学校所建一流学科的国际学术前沿问题,着力推进与中科院在滇科研机构的协同,全面提升学校承担国家重大研发任务的能力,并积极与南亚东南亚高校合作开展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区域性重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同时,围绕学校所建一流学科,着力新建一批高端科技平台。
同时还将实施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计划,建成4~6个具有国际影响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和2~3个国际知名的高端科技智库,争取建成1个国际高端智库,扩大以西南论坛为代表的智库交流平台的国际影响。并实施科学研究“走出去”计划、实施重大标志性成果培育工程、实施“学术名片建设工程”等。
另外,《方案》还强调,云南大学将围绕云南省重点产业和跨越发展学院,充分发挥学校科研优势,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有效推动我省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具体措施方面,我校将大力实施“名城名校”融合发展、大力实施“云南大学服务云南行动计划”、全面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计划。
国际交流
组建“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
根据《方案》,云大将组建“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定期举行校长论坛、智库对话和各类专题学术会议,构建引领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性交流平台。并深化学校与南亚东南亚国家高校之间在各个领域的深度合作,着重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科学联合攻关。实施面向南亚的国际学术奖励计划,由国际知名专家每3年评审一次。
围绕云南省的“留学云南计划”,云大将建立有云大特色的留学生招生体系和“本—硕—博”留学生培养体系;将“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国别研究与非通用语专业建设紧密结合,不断新增“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国家语言专业,并打造8~10个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区域国别研究基地,培养复合型国别研究人才。
部分内容转载自春城晚报
↓↓↓点击“查看原文”查看《云南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方案》返回搜狐,查看